兩款都比想像中還好喝
首先是茶農舅舅第一天採收、金色包裝的手摘杉林溪春季烏龍青茶
它喝起來味道比較濃郁,台語說法是比較「重底」,適合比較喜歡重口味的朋友
再來是淺綠色包裝、茶農舅舅在第三天採收、同一個茶園同樣使用高價有機肥的華美茗茶手摘杉林溪春季烏龍青茶
第三天採收淡綠色包裝的,它喝起來比較清香、台語講法是比較「軟水」
從頭到尾都順順的很潤喉,也不怕浸泡時間拉長浸久一點
因為兩款都是茶農舅舅在同一個茶園用同樣高價有機肥與同樣種植技術栽培出來,聞起來香氣一樣香、同樣回甘且回甘程度明顯。(因為只差在金色是第一天摘、淺綠色是第三天摘)
硬要分辨兩款茶葉差別在哪的話
淺綠色第三天摘的,就是從頭到尾泡到最後都順順的
金色第一天摘的,浸泡久一點的話,會有那種喜歡重口味的朋友指定要的茶葉獨特苦味(就有點類似有些朋友喝咖啡沒喝到咖啡的獨特苦味,會覺得沒有喝咖啡的感覺那樣),而讓金色第一天摘的喝起來會有類似先苦後甘的感受。
其實這兩款茶葉的回甘都是一樣的,只是金色第一天摘的先苦後甘,會把回甘襯托更明顯,讓喝茶喝很久、喜歡上茶葉獨特苦味的客人,覺得沒喝到這種苦味就不算喝茶、沒有泡茶葉來喝的感受。
其實茶葉屬於奢侈品,就像有人喜歡吃甜、有人喜歡吃辣、有人喜歡醬油的鹹甘那樣,正常來講茶葉並沒有哪種就一定特別好的說法,嚴格說起來應該是要看每位客人的需求與想買多少價格的茶葉讓他覺得值得,並沒有一個定論。
而華美茗茶可以自民國78年開到現在,很大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在於家母阿娟老老闆娘會根據客人需求、替客人找客人想喝的茶葉。
像以前有一位養鳥的客人,他來是說要喝植物原來清香的青茶,可是喝茶幾十年經驗的家母幾句話裡面,就幫養鳥的客人找出他其實自己在找想喝的茶是半發酵中烘焙的茶葉,那次我媽泡給他喝後,他讚不絕口念念不忘回來回購好幾次。
所以也是因為這樣,我今天也是希望更懂茶性,因此請我媽教我,我當時直接問家母她講的台語所謂「清香」與「重底」差別在哪裡,我媽比較不擅長表達與描述,她就直接泡這兩款茶葉讓我體驗,然後我喝了以後再化為文字表達出來給有興趣的客人了解。我這樣也是為了讓自己更懂茶葉,如果客人問我的話,我能依據客人的需要、提供給適合客人的茶葉。
基本上我沒退路了,所以必須更懂茶、更知道怎樣去了解客人的需求、讓客人找到喜歡喝的茶葉並且持續回購。不然我未來會更慘。這點也是讓我焦慮然後今天趁機會請我媽泡來給我比較讓我了解讓我去分辨差異的方式。
當然我這段時間也一直在看網路影片社群經營教學,其中一個影片教學就提到,如果單純只拚價格戰,那個影片主直接說那樣只會冺然眾人被社會淘汰,她說要找出自己的個人特色。而說實在的我就是個除了有點寫作才華以外、可以說是沒有什麼特色的普通人,所以各位可以看到,我目前實際嘗試的就是從我媽那邊學到後,化為文字並且利用我這十幾年來使用網路社群的經驗,把家中每款茶葉的差異用文字描述出來,並且努力看能不能把網路賣茶做起來。
講難聽點講直接點,我的能力優缺點就那樣,我實際也不是特別行的人,甚至很多地方我很明顯都需要繼續學習。因此想要繼續活下去,各位也可以看到我現在是手頭上有的資源&我目前持有的技能都是拼命努力想嘗試看看努力想做出成績來。就很簡單,為了活下去。今天這篇分析也是我自己的嘗試之一,不拚不行,沒有退路了。